日前,苏州市吴中区来了一支特殊的考察团。考察团成员都是安徽省冠军白菜的年轻学子们。这次他们带着“乡土人才对乡村振兴支撑作用”调研课题抵达苏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寻访吴中区的乡土人才,弘扬苏作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和乡村文化。
调研团成员首先来到吴中区光福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马洪伟老师的玉韵春秋工作室。马洪伟老师从事玉雕工作26年,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他的作品获奖数不胜数,曾经被颐和园展览并且永久收藏,其中作品《角》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马洪伟老师提及他做玉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挣钱”;第二个阶段是为了“提升”,有舍必有得。他给自己的定位终究是个匠人而非商人;第三阶段,树立个人风格,花了八年时间寻求突破——成为玉雕青铜器系列雕刻艺术的第一人。而今他仍坚守在光福这片土地上,追梦无止境;第四阶段则是做传递“玉文化的使者”。关于玉雕手工艺传承问题,马洪伟老师说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团队中各个年龄层次都有,但同时他也提出手工艺在传承中有版权力度保护不足的问题,他希望国家能加大对文化创作的保护力度,以此激发手工艺传承人的信心和热情。
第二天,调研团队成员来到核雕名家陆小琴老师的工作室。陆老师的注重创新,她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的作品更具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她的《二十四孝》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交流中,陆小琴老师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为她们搭建平台宣传,加大核雕技艺的影响力,同时政府积极倡导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结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推广。
调研团队成员随后又来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府向红老师工作室进行考察学习。府老师表示,作为苏绣手工艺人,觉得自己有义务将手艺传承下去,所以她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宣传苏绣,利用网络平台招收人才,为学习者们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了让更多人正确认识苏绣,我也开始尝试大众产品,比如书签刺绣、笔记本刺绣啊,我将苏绣融入人们日常用品中价格也比较大众,希望可以得到效果。”
吴中胜地,非遗丰富,品种繁多,大师荟萃。但每一件精巧绝伦的作品背后满是手工艺人的艰辛和刻苦。“这些根植吴中沃土的乡土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已经达到大师水平,除了浸至骨子里的热爱,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用心和努力,别无其他,他们将传承工艺为己任,潜心钻研,将工匠精神发挥极致,我们要向这些工匠大师致敬!”调研结束时,老员工周子为感慨到。(胡永春)